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是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有效途径
学习贯彻三次全会精神在行动●“振兴路上谱新篇”|十八洞村的明白账
悟规律 明方向 学方法 增智慧丨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

国有传统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0-09-01  来源:比特网  字体大小[ ]

  [导读]制造业本身也是高新技术,同时也是信息技术的载体,这个问题争论了很长时间。在前一段时间,IT技术比较热的时候,有一个误区,当时提出了这样一个口号“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一、概述

  中国经济以非常快的速度融入世界经济,特别是中国制造业正在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广泛地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之中,中国市场成为国际市场的组成部分。中国工业高速增长同中国经济的快速对外开放和日益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各工业部门的产业链继续延伸,产业融合进程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同传统产业的融合进程明显加快,产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从而为中国走向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奠定了基础。由于外国企业的大量进入,在中国市场上形成了中中、中外、外外之间的立体交叉竞争。即中国企业同中国企业的竞争、中国企业同外国企业的竞争、外国企业同外国企业的竞争,构成了中国制造业市场竞争的独特画面。

  制造业特别是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现代制造业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营管理模式乃至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文化。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世界的制造业正在向中国转移,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制造大国。我国在家电等若干产品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设计、先进制造工艺和装备及现代化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所以我们还不是制造强国。

  随着制造业对国民经济以及整个社会价值链、生态链的影响越来越大,国家、企业、社会对制造业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国家政府审时度势,为制造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节能环保型企业制定颁布了不同的管理条例,同时,也非常注重制造业的延伸产业,制订了相应的服务条例,如GB/T 16784《工业产品售后服务标准》以及根据此标准制定的相关产业服务标准等等,将制造业的管理向着科学化、环保化、主动服务化方向发展。

  二、 制造业现状分析

  1)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资基础和产业主体,是富民强国之本

  制造业产品占中国社会物质总产品的51.7%,制造业的增加值占同期GDP的39.2%。制造业是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主要产业领域,不仅本身吸纳了中国11.3%的从业人员,同时还有着其他产业无可比拟的带动效应。制造业产业服务业将因制造业的发展而成为第三产业的主导力量。制造业的延伸背后就是服务,比如说你买一辆汽车,专卖店会提供一系列后续服务,创造了很多就业岗位。任何一种机械产品、装备,都不可能不需要售后服务,这种服务的延伸构成了第三产业的一个部分。第三产业不仅仅是宾馆、酒店、娱乐场所,同样也包括与制造业相连的服务产业。

  2) 制造业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战略的中坚力量

  中国的工业化比很多国家慢,完全可以借助其他国家的经验后发制人。在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始终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过程的中期阶段,也就是重化工业阶段。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在此阶段,制造业会推动国民经济进入一个较长的高速增长期,而经济的高速增长也会为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机遇。制造业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推动力,是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是以信息化带动和加速工业化的主导产业。制造业的主导地位还表现在产业的关联度及波及效果上。

  3) 制造业是科学技术的载体和实现创新的舞台

  没有制造业,所谓科学技术的创新就无处体现。信息技术是以传统产业为载体的,它单独存在发挥不出什么作用,比如通讯产业是信息产业,而且是一个很好的产业,但它不是一个能够实现社会工业化的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发展水平取决于科技发展水平。从历史上看,制造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科技发展史的缩影,每一项科技发明都推动了制造业的发展并形成了新的产业。比如计算机的发明,推动了整个工业的进展;再追溯上去,蒸汽机的发明,产生了整个的产业革命,制造业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

  以信息化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带动了传统制造业的升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的一致性。每一次产业结构的升级都是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结果,可见,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也是内含于制造业之中的。制造业并不等于傻大黑粗、粗制滥造,制造业的高端技术从某些方面讲,并不亚于IT产业。

  4) 制造业的水平体现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当前,世界面临的最重要的趋势之一是经济全球化,而在经济全球化中,制造业的水平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也就是决定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地位。世界上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中,80%集中在制造业领域,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3个国家——美、日、德,其制造业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竞争力最强的。*出口的产品中,机械制成品占70%以上。

  制造业本身也是高新技术,同时也是信息技术的载体,这个问题争论了很长时间。在前一段时间,IT技术比较热的时候,有一个误区,当时提出了这样一个口号“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直到十六大报告才把这个论点扭转过来,又提出了“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样才完整了。制造业的空壳化,制造业的衰退,必然导致整个国家走向衰退,比如香港经济的不景气实际上主要是因为制造业的空壳化造成的。

  

三、 制造业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机械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国外的技术、资金、产品大量涌入中国,中国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局面。竞争要求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快、产品质量高、价格低、交货及时、服务好。这些市场竞争的武器与企业管理的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密切相关。

  1) 服务应用平台体系建设的不完善

  在制造业的运作链中,不管从产业链的任何一个角色、对象来看,服务是制造业中尤其重要的一个环节,从产品的生产、检验、推广、使用、交易、结算、维修、物流等等各个层面都需要一个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平台。而目前国内的绝大多数企业来说,在这一方面都还是非常欠缺的。由于受服务平台体系的制约,导致了企业得不到快速发展,而反观那些重视服务的企业却往往能够走到行业的前列、世界的前列。

  2) 生产计划控制的模式落后

  尚未实施ERP的机械制造企业几乎100%采用台套计划的方式。即以产品最长生产周期作为构成产品各种物料的采购提前期和生产提前期。过分夸大的提前期是造成库存和在制品储备高,流动资金占用大的根本原因。生产计划与采购计划脱节,零件成套水平差,不能准时交货。或者用高储备来保交货期。距离现代管理方法物料需求计划MRP、准时生产JIT、供应商管库房VMI、同步生产相差甚远。

  3) 企业应变能力差

  今天的市场瞬息万变,需求多样化。按订单装配MTO,按订单制造MTO,按订单设计MTD,大规模定制MC。品种规格繁多,生产、采购异常复杂。从客户—销售—设计—生产—采购—财务—成本,需要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才能动态快速地响应客户需求,适应千变万化市场和客户定制化的要求。

  4) 成本计算不准确,成本控制差

  人工成本核算一般只能计算产品成本,无法计算零部件成本。成本费用分摊很粗,大量成本数据采集是人工归集的,数据准确性很差,使得成本计算不准确。一般不进行标准成本的计算,也很少进行成本分析,因此成本控制差。

  5) 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

  制造业产、供、销、人、财、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之间存在大量信息交换。然而人工管理信息分散、缺乏完善的基础数据,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大大影响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6) 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问题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制造业企业,大部分企业还保留着以前计划经济时代“科层式”的组织机构,而不是面向业务流程的扁平化的组织架构;而且未充分考虑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设计企业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跟国外先进企业相比,国内制造业企业的业务流程显得不是很合理,业务流程的管理和控制不规范,随意性大。

  7) 管理制度缺乏以及人治现象严重

  中国的大部分制造业企业相比较来说还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式化的管理,管理的优劣因人而异。尽管通过ISO9000制定了一系列的程序文件,执行的效果可因企业和管理者而异。

  8) 管理工具落后

  大部分企业仍处于手工分散管理或微机单项管理的阶段。有的企业也建立了全厂的计算机网络,但应用仍是分散的,没有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9) 现代管理思想应用落后

  现代化管理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差。例如:敏捷制造AM、虚拟制造VM、准时生产JIT、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商业智能BI、电子商务EC、企业资源计划ERP等。

  

四、制造业企业信息化进程

  对于制造业来说,最大的特征就是制造业的产业链都相对较长,上下游涉及到的行业都会有好几个,不管是加工型企业还是制造、设计型企业,其主要流程为产品的市场开发、产品的创新设计、产品的生产制造、产品的销售及服务,是一个从市场到市场的循环。其中,产品的生产制造,从原材料、配套件的采购到零部件的加工、制造以及委托加工制造、上下*企业构成了一个产业链,产业链长、社会大生产分工协作度高。少数企业从事成品生产,大多数企业从事中间产品、零配件产品以及资本物品的生产。由于制造业的产品工艺复杂、制造过程长、产品及物料品种规格多、管理困难而复杂,因此也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发源地,ERP、CRM、SRM、BI、EC、OA无一不是首先在机械制造业得到广泛应用的。

  1) 供应链信息化是制造业信息化的重点;

  因为制造业的产业链长、社会化分工度高,使制造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呈现出与其他产业不同的信息化需求,制造业企业会高度重视产品信息化、对客户端关注度低于平均水平、高度依赖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对制造业企业来说,打造一个基于信息技术、能够快速响应的供应链平台,将会是重中之重。从产品设计出来开始,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到产品生产下线、发运到各个销售点、到销售到客户手中、再到客户使用该产品、对产品的维护过程以及维护过程中的零配件供应等等环节,都需要一个能够快响应客户需求、驾驭市场运作的运营平台。

  2) 制造业信息化的方向是搭建第三方服务平台;

  通过搭建第三方服务平台,能够为制造业企业更好地解决运营过程中烦琐的杂事,使得管理层能够有更多地时间考虑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制造业信息化的方向是帮助制造业企业搭建一个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客户需求的第三方服务平台,通过该平台帮助企业实现:

  A) 增强企业间的协同制造能力。大部分制造业目前仍然处在订单式生产阶段,产品的设计随着用户需求向多样化、多品种发展。虽然部分行业企业实施了信息化工程,如:CAD/CAPP/PDM/ERP等,但主要是从满足企业自身发展需要来规划建设的。通过实施信息化工程,从企业间动态联盟、网络协同的高度进行开放资源共享环境建设服务平台;

  B) 改进或提升制造业企业的采购、销售、服务方式。帮助制造业企业全面提升采购、销售的速度,加快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使得企业的有限资金实现效益最大化。同时,通过搭建这样的一个平台能够实现对用户服务请求的快速响应。大大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销售成本和服务成本。

  C) 全面提升供应商、销售商的信息共享程序,对供货计划、销货计划进行及时跟踪,及时调节企业的库存成本。通过搭建第三方服务平台信息化工程,全面提升制造业企业底层数字化和内部信息化能力之外,同时帮助企业建立企业间、联盟体之间的网络化共享平台及上下*企业的零部件供应链,实现网络化采购供应、销售、服务系统。

  3) 个性化服务受青睐

  随着产品种类的不断丰富,用户对产品的个性化追求越来越强烈,同样,对产品的个性化服务要求也越来越强烈。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引发了制造业生产方式由传统的订单式生产向大规模定制转变。用户在购买产品时期望能够参与到企业的设计、生产过程当中去。制造业企业通过搭建第三方服务平台的同时,能够实现个性化服务将会是制造业企业服务信息化的重点,从售前的敏捷询单、到售中的大规模定制、参数化配置、到售后的个性化定制服务等等,都对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IDC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财富500强企业中,信息技术投资超过生产设备投资的企业达65%,而企业网络投资的回报率则高达10倍以上。由于信息技术广泛的渗透性和关联带动作用,使得信息化成为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信息技术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从简单的低质廉价品到精密的可与其他制造强国匹敌的优质产品,短短十几年间,“中国制造”让世界刮目相看。作为世界第四大生产国,我国已经有上百种产品产量为“世界第一”。

  由强到大 问题还很多

  尽管中国制造业令世界瞩目,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目前只是制造大国,并非制造强国。中国工程院朱高峰院士不久前曾指出,我国制造业在快速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

  1.制造业总体规模小,仅相当于美国的1/5,日本的1/4; 2.制造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3.技术创新能力十分薄弱,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4.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管理水平低等等。

  盘点中国制造业的不足,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是主要问题。以最能体现制造业装备水平的数控机床为例,我国数控机床拥有量仅占机床总量的5%,远低于发达国家50%的水平,甚至低于世界7%的平均水平;而且,昂贵的进口数控机床利用率较低。重要原因是企业普遍“重硬轻软”——重视买机床,轻视买软件。据日本某公司调查,由于没有开发或应用各种应用软件,数控机床利用率只有25%。同时,多数企业尚处于经验型管理阶段。先进国家制造企业已经普遍采用精益生产(LP),在我国只有个别企业在应用,而且还基本上都是有外资参股的企业。因而,导致生产周期、资金周转期、在制品和库存占用资金率等,为国外先进企业的数倍。此外,据有关部门对重点企业信息化建设状况的调查,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较低。虽然有约80%的企业建立了OA系统,70%接入互联网,50%建立了内部局域网,但上述投资只占企业总资产的0.3%,而发达国家则占到8%。

  三层结构组成制造业信息化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先进制造研究机构(AMR)通过对大量企业的调查发现,完善的企业生产管理系统,普遍由以下三种软件构成:以ERP、MRPⅡ为代表的企业管理软件,以SCADA(数据采集与监视)、HMI(Human Machine Interface)为代表的生产过程监控软件,以及实现操作过程自动化、支持企业全面集成的MES软件。根据调查结果,AMR于1992年提出了三层的企业集成模型。

 

  1. 计划层。也是决策层使用的管理工具,主要应用系统是ERP、CRM、SCM、BPM(企业绩效管理)等。

  2. 执行层。企业中层使用的工具MES(制造执行系统),制造执行系统MES在计划管理层与底层控制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3. 控制层。一线操作人员使用的,以SCADA(数据采集与监视)、HMI(Human Machine Interface)为代表的生产过程监控软件。据美国MESA在1996年的调查统计结果,在采用以ERP/MES/PCS三层结构为基础的MES技术后,效果显著,主要指标为:生产周期缩短35%;数据输入时间缩短36%;在制品减少32%;文书工作减少67%;交货期缩短22%;不合格产品降低22%;文书丢失减少55%。

  据美国ARC公司(Automation Research Corp.)调查,基于三层结构的MES可获得的效益为:质量提高19.2%,劳动生产率提高13.5%,产量提高11.5%。1999年,美国《财富》杂志发表文章称,MES是“ERP市场的挑战者”。该文介绍年产值16亿美元的美国化纤企业Unifi公司,其下属Yadkinville厂应用MES软件后,效益增加69%,实际增效1600万美元。

  典型但不完美的信息系统模型

  有资料显示,一个典型的、设备先进的流程型制造企业的信息系统模型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以知道,现代企业的信息系统包括了6个部分:

  1. ERP系统。ERP的核心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实现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实现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

  2. CRM系统。CRM系统的目标是提高效率、拓展市场和保留客户。

  3. SCM系统。SCM系统是对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和控制。通过和商业伙伴的密切配合,以最低的供应链成本向消费者和客户提供产品。

  4.PDM系统。也是PLM系统,以企业的产品为核心,在其全生命周期内,涵盖整个企业和供应链,协同化地支持产品定义信息的生成、管理、分发和使用,充分利用企业现有智力资产,推动创新产品的研发。

  5. MES系统。MES系统为企业中其他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实时数据。例如,ERP系统需要MES提供的成本、制造周期和预计产出时间等实时生产数据;SCM从MES中获取当前的订单状态、当前的生产能力以及企业中生产换班的相互约束关系;CRM的成功报价与准时交货,则取决于MES所提供的有关生产的实时数据;PDM中的产品设计信息,可以基于MES的产品产出和生产质量数据进行优化等;

  6. T&L系统。企业的内外物流系统。该模型是否是一个流程型制造企业完美的信息化方案?答案是否定的。就上图而言,它也没有完全融入现有全部的信息系统,如BPM(企业绩效管理,根据IDC的定义,是构建一套自动化系统,帮助企业评价和优化企业运营,或者帮助企业发现和建立新的商业机会。从国外的实践来看,它是一个包含自动化、业务分析方法论、流程的系统框架,目的帮助管理者准确掌握企业运营的真实状况,提升企业的绩效)就没有提及。

  企业开展信息化的目的是实现企业快速发展,完成传统经营方式的转变,节约营运中的各项业务成本,并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使内部管理结构更加扁平化,增强市场竞争力。所以,企业选择信息系统时也是以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问题为根本出发点。国外市场经济经过百年的发展,相关游戏规则都已经非常完善,并且有一整套科学方法为决策提供依据。而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时间还很短,游戏规则还没有制定,需要各个行业的领头者来完成。规则还没完成,自然也就没有科学的体系来支持决策。

  是不是说中国企业就不需要信息化?

  当然不是。各个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来寻找适当的解决方案。国外的一些制造型企业根据自身特点,放弃了MES,选择了SFC(车间现场管理系统),目的就是强化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对车间现场的管理。企业选择的信息系统应该最能解决企业目前的经营困境,这才是关键。

  

五、国有传统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方法论

  制造业企业的IT项目管理有别于软件企业的IT项目管理,制造业企业主要是作为项目实施应用。,因此,在制造业企业中实施IT项目的管理方法有别于软件企业,重点不在于管理软件开发的过程,而在于如何配合实施公司,让系统成功上线。以下就在企业里实施IT项目的体会,谈一下如何进行IT项目管理:

  项目前期的组织体系及工作内容

  在大型的IT软件项目之初应该建立起相应机构,作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在项目实施前期准备项目的立项报告,立项报告内容包括项目背景、项目目标设想、项目推进思路、项目推进方法、近期工作建议等内容。在项目推进思路中要对项目划分阶段,明确各阶段的行动计划及目标,以及整个项目的体制保障。在项目的工作方法中要明确各个阶段需要借助什么外力支持,内部需要哪些部门和人员支持。

  项目实施阶段划分及所要作的工作

  在对于大型的IT软件项目实施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内部摸底、预期目标、产品初选型、关键业务的产品验证、产品预报价、实施供应商初选、项目范围交底、供应商调研及编写建议书、对方案建议书的评价、案例考察及评价、内部实施方案建议书。其中关键业务的产品验证一般很难实现,比较通常的作法是由软件商承诺功能可以实现;对于产品预报价包括目前许可及今后增加许可的报价和本次软件服务及今后服务报价。供应商编写的建议书内容包括要实现的目标及规划、解决方案、实施规划、产品清单、环境要求、实施工作量、开发工作量、实施方法、实施风险建议书中含报价等材料。内部实施方案书是在对供应商方案书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对案例地考察后完成的,主要包括更加详细的背景、范围目标,目标更具体包括业务和IS的目标,实施地点分部门的用户数、整体规划、实施阶段划分、实施组织结构、职责、产品选型小结 、实施合作伙伴小结、费用,分产品实施及开发的预估,以及集成环境和实施难点及建议。

  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组织体系管理

  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组长由实施对象方总经理及实施方项目负责人担任,主要是对难以协调的工作进行裁决。成立项目实施办公室,项目实施办公室下设不同的项目实施小组,成员包括甲乙双方人员,用以协调双方人员。项目经理同样包括甲乙双方人员,在项目实施办公室中要明确不同角色人员的职责。

  项目实施过程管理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的内容:

  1、是要有详细的项目实施工作计划,在项目计划中确定双方人员的工作内容和责任。根据项目的大小,计划可以按月进行,也可以按周进行,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的情况,对计划及时地进行调整;

  2、是对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对项目变更的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跟原实施方案有差异的地方,或者跟实施方案内容有增减的地方,要经过实施双方开会讨论,并进行确认。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中重大的变更要上升到公司领导层进行决策,并对项目变更后产生的人天变更数进行统计,这是项目实施完毕进行核算的依据;

  3、是对实施过程中需要有例会的制度。这种会议既包括项目组内的总结和计划,也包括对项目领导小组的汇报。例会制度是让公司高层真实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并对项目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决策的途径。

  项目实施风险管理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风险是随时存在的,因此对风险应该尽早发现并进行解决,有些风险是IT管理人员无法解决的,要上升到公司管理层。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认为可能存在如下风险:

  1、管理变革的风险。信息化是管理上的变革,而不仅仅是纯技术项目。信息化不仅仅是用一个系统或买一套软件,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整套先进的管理思想。只有深刻理解、全面消化吸收了新的管理思想,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加以运用,才能充分发挥系统带来的效益。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企业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转变管理思想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痛苦过程。顺利转变管理思想,在某种意义上是信息化成功推行的最关键的因素。

  2、业务流程进行重组的风险。在信息化的过程中, 自然地要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系统的成熟、先进的业务流程模板值得借鉴。但是业务流程的重组牵涉到人员的变动、权力的重新分配、组织机构的改变,会触动某些人的既得利益,形成很大的阻力。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往往由于可能造成企业不愿或不能承担的损失,会迫使领导者半途止步,保留原有低效但运作平稳的流程。实施信息化系统不是一个简单的更新软件系统的事情,而是对企业的重新定位以及业务重组的事情。高层管理的实际支持与参与是根本保障。有些企业简单地把信息化的职权与责任移交给IT部门,而在实施过程中这些被赋予的权责往往很难得到落实。一把手的参与和支持是项目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3、技术风险。包括软件的技术风险和软件的选择风险。由于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非常快,不确定性的因素大量存在,而人们对这些不确定性的认识和控制的能力又非常有限,许多经过认真论证的很好的研究项目,最后出现大大出乎预料之外的或者失败的结果的情形并非偶然的。此外,由于信息技术的基本载体与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直觉的信息载体的差异,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变化和当中的一些错误都不是很容易感知的。

  4、部门和人员间沟通不畅的风险。实施队伍对于信息管理系统的成功实施至关重要,通常要由项目经理、流程指导顾问、技术支持顾问、项目组核心成员构成。项目实施小组要由具有丰富信息化系统项目实施和企业流程管理经验的咨询人员和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业务人员以及技术人员一起组成。经常发生的情况是各方人员不到位,实施小组完全由计算机专业背景的技术人员组成,然而业务部门往往是决定项目正常运作的关键,缺少业务部门的积极参与与沟通将使项目的实施隐藏巨大的风险。

  5、延误时间的风险。智力密集型项目的时间安排弹性比较大,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进行项目管理、控制项目进度、确保整个实施过程能够按照预计的时问表进行,对项目的成败至关重要。人们在项目在一开始就没有能够制定明确的、可行的实施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不能按时实现里程碑性的目标,使领导人员和实施人员丧失信心,原定的目标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项目半途而废。

  项目实施质量管理

  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求有专人负责对项目的质量进行监控,该人要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了解,并在企业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质量管理主要包括质量计划、质量检查、测试管理、验收确认和文档管理。

  1.质量计划

  每月底对本月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必要时可随机抽查或改变审查时间,主要内容包括:

  •工作质量问题的审查与评定

  •工作质量的测试

  •工作过程的控制和资料的完整性

  2.质量审查

  质量审查是以质量计划的内容为基础,以目标和方法为依据,对所作的各种技术工作进行描述。同时提交执行文档,所有提交审查的记录都将保存作为审计线索。主要包括:

  •系统功能检查

  •项目涉及到的业务流程是否作到闭环作业

  3.验收确认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采取分阶段提交成功和验收的方法。在得到本阶段成果的确认后,再开始下阶段的工作,以保证项目的实施质量

  4.文档管理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由于项目的复杂性,多方人员参加以及时间跨度长等因素,所以有关需求、建议和结论都必需文档化、标准化,以便查阅和引用。收集的项目文档包括:

  •项目管理文档

  •需求文档

  •需求变更报告和批准书

  •阶段成果确认书

  •会议备忘录和日志

  •项目总结报告

  以上是根据我在国有制造业企业内多年从事信息化工作后,对国有传统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工作的一点认识,不足之处还请专家指正。相信随着中国制造业,尤其是国有传统制造业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借助信息化这个有利的工具,中国的制造业必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制造将必将完成由技术含量低、价格便宜到高科技、高品质地转变。(比特网)

全球公众传媒:方华

【免责声明】:以上图、文、音/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本网原创文章除外),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法规、政策,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 3555333776,微信号:GAN160003,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电话:010-89525216。本网投稿邮箱:3555333776@QQ.COM。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外雅宝路12号(华声国际大厦)1层 1 2 1号。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XXXXX网站。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发表感言: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